个体户需要缴纳哪些税?如何节税,有什么优惠政策
作者:小编 日期:2024-06-19 点击数:
个体工商户(以下简称个体户)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,依法经核准登记,从事工商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或者家庭。
根据政策相关数据统计,我国截止24年2月份,市场上个体户存量达到了1.14亿户,占市场经营主体2/3 以上,是市场经济相当重要的一部分。
个体工商户包括:
(一)依法取得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,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体工商户;
(二)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,从事办学、医疗、咨询等有偿服务活动的个人;
(三)其他从事个体生产、经营的个人。
(1)承担的责任不同
个体户属于无限责任,公司属于有限责任
(2)纳税类型不同
个体户主要缴纳个人所得税,公司主要缴纳企业所得税。增值税除外。
(3)税务处理不同
公司一般建账属于复式账,个体户属于简单账居多。
凡从事生产、经营并有固定生产、经营场所的个体工商户,都应当设置、使用和保管账簿及凭证, 并根据合法、有效凭证记账核算。
个体户可以是小规模纳税人,也可以是一般纳税人。(当然,小规模居多,因为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税务优惠政策,后文会讲解到。)主要涉及到的税费类型为增值税,附加税,个人所得税(综合所得)。
1.对月销售额10万以下(含10万)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,免征增值税。
2.小规模季度免税销售额30万,只有在纳税人开具普票时享受,开具专票的不得享受!
3.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%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,减按1%征收率征收增值税;适用3%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,减按1%预征率预缴增值税。
政策执行期: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
1.个体工商户减征“六税两费”政策
由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,以及宏观调控需要确定,对个体工商户可以在50%的税额幅度内减征资源税、城市维护建设税、房产税、城镇土地使用税、印花税(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)、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、地方教育附加。个体工商户已依法享受资源税、城市维护建设税、房产税、城镇土地使用税、印花税、耕地占用税、教育费附加、地方教育附加其他优惠政策的,可叠加享受此项优惠政策。
政策执行期:自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
个人所得税是个体户税务重中之重。个体户个人所得税征收方式分为查账征收和核定征收。
首先,我们看一下查账征收的方式:
根据个人所得税税法的规定,个人生产经营所得税采取5%-35%的5级累进税率征收。
查账征收税额计算如下:
应纳税额=(收入-合理成本支出)*适应税率
税率如下图所示:
2022年度的“个人所得税经营所得汇算清缴”正在进行时,个体工商户业主、个人独资企业投资者、合伙企业个人合伙人、承包承租经营者个人以及其他从事生产、经营活动的个人在中国境内取得经营所得,且实行查账征收的,需要办理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,向税务机关报送《个人所得税经营所得纳税申报表(B表)》。
看了上面税率图及缴税情况,大家可能会感觉到疑惑,这个应缴税费挺高的呀,和平时说的节税完全扯不上关系,别着急,那是因为,个体户还有另外一种个税征收方式:核定征收。
接下来,我们来详细探讨下核定征收:
核定征收具体又分为定期定额,核定应税所得率(主要)、核定应税所得额(情况较少,不做详细分析)方式。
1)采用定期定额方式,个人所得税根据附征率(具体以各地实际政策为准)进行核定征收。在代开发票时,个人所得税按月不超过3万元(按季度不超过9万)免征。
应纳个人所得税额=营业(销售)收入额×附征率
2)采用核定应税所得率方式(一般都是小规模纳税人),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为:
应纳税所得额=收入总额×应税所得率
应纳所得税额=应纳税所得额×适用税率
举个例子,某个体户属于核定征收,(核定应税所得率),从事现代服务业。不含税开票额为300万,个人生产经营所得税计算如下:
应纳税所得额=收入总额*应税所得率=3,000,000.00*10%=300,000.00元
属于个人生产经营所得税表第三阶梯税率,需要缴纳生产经营所得税按照如下方式计算:
应纳所得税额=应纳税所得额*适应税率(或者乘最高税率减去速算扣除数)=300,000.00*20%-10,500.00=49,500.00元
实际个人生产经营所得税税负率为:
49,500.00/3,000,000.00=1.65%
这么一算,结果是不是清晰明了,综合税负率大大降低了。因此,这也是个体户能够享受到税收优惠最大的红利。
答:不能。个体户业主的工资薪金支出不得税前扣除。
答:下列支出不得扣除:(一)个人所得税税款;(二)税收滞纳金;(三)罚金、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;(四)不符合扣除规定的捐赠支出;(五)赞助支出;(六)用于个人和家庭的支出;(七)与取得生产经营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;(八)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准扣除的支出。
答:个体工商户,是允许以个人账户收款的,税款从投资者个人的银行账户代扣即可,但为了与家庭消费相区分,建议在银行开设对公账户或者单独设置一个微信、支付宝账号用于收付款,避免公私不分。